“骗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。”这句话用来形容*ST卓朗的财务造假,再贴切不过了。从2019年到2024年,张坤宇导演了一场持续5年的造假大戏,表面风光无限,背地里却是股民的血泪史。这场操作,不仅让他和他的团队赚得盆满钵满,也让资本市场再一次见证了欺骗的“艺术”。

张坤宇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光鲜的起点。他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,是材料工程专业出身,创业时也算少年得志。2009年,他靠着大学时期积累的专业知识,接到了河北一家机械轧辊厂的软件开发订单。订单金额优厚,他和小伙伴们顺势成立了卓朗科技。那时候的卓朗科技还是一家充满希望的小企业,专注于工业软件的开发。但谁也没想到,十几年后,这家公司会变成一个资本市场上的“造假代名词”。

卓朗科技与*ST卓朗的纠缠始于2017年。彼时,*ST卓朗还叫天津松江,是一家房地产公司,甚至更早之前,它的前身是福建天香,主营农产品。从农产品到房地产再到工业软件,这家公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“转型”。2017年,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谷,天津松江也撑不住了。为了摆脱亏损,天津松江将目光投向了卓朗科技。张坤宇以11.8亿元的价格将卓朗科技卖给天津松江,账面上没有任何溢价,甚至看起来颇有“良心”。更让人觉得踏实的是,他拍着胸脯向天津松江的国资股东承诺:未来三年的利润将从2016年的7300万逐年增长到1.3亿。

承诺的业绩增长令人振奋,但最终兑现的方式却令人瞠目结舌。从2019年开始,张坤宇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,一举让卓朗科技的业绩显得“如日中天”。2019年,财报显示卓朗科技三年累计实现利润3.4亿,完成率高达103%,但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却揭开了真相:这3.4亿利润中有2.5亿是假的!实际上,卓朗科技仅完成了不到30%的目标。如果按真实数据计算,张坤宇需要向国资股东补偿2.5亿元,但通过这场造假,他不仅免除了这笔补偿,还赚得风生水起。

一场造假开了头,就再也停不下来了。2019年的骗局只是序幕,后续的操作才是真正的“高光时刻”。2022年,天津松江因房地产业务全面崩盘,申请了破产重整。这对张坤宇来说,反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他带着“小伙伴们”以1元/股的低价认购了9亿股股份,这让他们在卓朗科技中占据了更大的控股权。至此,卓朗科技彻底“去地产化”,变身为一家以工业软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。

变身后的卓朗科技开始了更疯狂的造假。2022年,公司虚增营收6.6亿元,占总营收的72%;虚增净利润3.6亿元,占总利润的86%。通过这些虚假数据,卓朗科技的股价一路飙升,到2023年2月时达到了8元的高位。按照这一股价计算,张坤宇和他的小伙伴们持有的9亿股股份总市值高达72亿元。相比1元的成本,账面浮盈达到了惊人的700%。

可惜,“庄家”也有翻车的时候。这场蓄谋已久的收割,因为破产重整协议中的限售期限制,暂时被“按下了暂停键”。根据协议,张坤宇的股份要到2024年3月才能解禁。然而,证监会的一纸立案调查通知书,让他的美梦彻底破碎。根据证券法规定,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期间,控股股东和大股东不得减持股份。这意味着张坤宇的第二轮收割计划被迫中止。

尽管如此,这场骗局带来的损失已经难以挽回。截至停牌,*ST卓朗的股价跌至1.25元,与高峰时的8元相比,股民的损失触目惊心。但即使是这个价格,张坤宇的投资成本仍有25%的浮盈,可见其早期布局的隐秘与高效。而那些深套其中的5万股民,却只能目送自己的血汗钱灰飞烟灭。

证监会对张坤宇开出了500万元的罚单,并处以5年市场禁入的处罚。但对于一个通过造假获利数亿的人来说,这样的处罚显得杯水车薪。很多股民愤怒地质问:这样的代价对资本市场有足够的震慑力吗?一个人用5年的禁入期换来巨额财富,而投资者却只能无奈吞下亏损,这样的博弈未免太不公平。

这场闹剧不仅让人重新审视资本市场的规范性,也让人看到造假者的疯狂与资本的贪婪。从虚增利润到虚假融资,再到操控股价,张坤宇用一场又一场的谎言,把卓朗科技推上了“神坛”,最终又让它跌回泥潭。他本人从一个被誉为“青年创业能手”“新型企业家”的优秀人物,沦为一名彻头彻尾的资本玩家。

更令人遗憾的是,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。在资本市场,财务造假并不是个案,而是一种难以根除的“顽疾”。对于企业来说,造假的诱惑无处不在,而监管的滞后性又让这种行为在短期内似乎变得有利可图。但最终,这样的行为必然会让市场的信任度受到重创,也会让更多股民失去对投资的信心。

这场从2019年到2024年的“财务大戏”,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。资本市场不是赌场,欺骗与操纵无法长久,造假者终会自食恶果。

声明:
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,请勿转载传播,严禁用于商业用途,请支持正版!!!
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